序
谭成健
早在20世纪的七八十年代,郭大光同志的名字,就出现在天津作家协会作家的大名单里,熟知大光是在作协组织的文学活动中。
20 世纪九十年代起连续多年,天津市委、市政府每两年在“五一”节表彰一届劳动模范,颁发一册采写当届劳模的报告文学集《当代风流人物》,总工会将出版报告文学集的任务交给了作协。每次几十名劳模,组织作家采访、撰写,再经审定,印刷,对于作协来说,本是一件轻车熟路、水到渠成的工作。
然而,这项活动常常遇到困难,就是时间紧迫。种种原因使劳模的名单没有最后确定,下达至作协,离“五一”只有很短的时间,一切都必须打破常规,压缩工时,作家采写甚至限制在一两天之内。无疑,作协要选择“最硬朗”的作家承接任务,这时,郭大光每每在列。
另一项大活动,是“作家走进警营”,郭大光亦身体力行,深入基层,与战斗在一线的民警融为一体,出色地完成书稿。
那时,郭大光是天津工人文学社的社委,市、区各种文学活动中都活跃着他的身影,他潜心探索、开辟着一条适于自己的文学道路。进入21 世纪,他陆续出版了《璀璨明珠》《天高地迥》《临风神驰》等文学专集,显示出他不懈努力的赫然成果。今年年初,他辑录近期创作、发表的作品,再拟出版一本文集,要我为之写序,我应允下来,因为,我立刻想起大光在数年前为天津文坛做了一件有功德的事情。
二〇一五年,郭大光全力以赴参与策划、组织、编纂天津市作家协会主编的《天津工人文学史》,并任执行主编(市作协书记李彬为主编)。作为执行主编,在策划选题、遴选编辑、征集资料、纂写文章、审阅定稿的所有过程里,他夙夜匪懈,满腔热忱,仅用八个多月时间,五十万字付梓出版,为纪念天津工人文学社成立六十周年献上一份厚礼。作协牵头这项工作的副秘书长忠琪同志对大光赞不绝口,他说,这项艰辛的工作,完全属于公益事业,没有任何报酬,一个年近古稀的老人,不辞辛苦,忙前忙后,任劳任怨,无私奉献,实为难能可贵。我多年从事编辑工作,感同身受,闻此,对大光同志肃然起敬。
新中国成立后,天津工人文学创作如雨后春笋,在中国文坛形成一道独特的美丽风景,它得到了许多文学先辈、巨匠的热情扶掖,涌现出一大批工人作家与文学佳作,也为天津的文学发展与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改革开放后,天津文坛高举现实主义旗帜,经典名作迭出不穷,成为中国世人瞩目的文学高地。毋庸置疑,丰富多彩工厂、基层生活,为众多作家提供了厚实的题材背景与广阔的想象空间。
郭大光将文学创作作为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,诗歌、小说、散文与报告文学,均有作品问世。我看了他发给我的文集电子稿,篇幅大多以写人物的报告文学为主,写作对象有作家、画家、书法家、企业家、白衣天使与人民警察等各界人物。给我的突出感觉,郭大光创作的触角,灵动阔展,延伸到当代社会各个方位,命笔行文,得心应手,酣畅淋漓,洋洋洒洒,进入属于他自己的自在领域。
有的作品是应约而作,例如滨海与西青等地的采风笔会,我与郭大光同是参与者,在春光里行走,扩大视野、陶冶情操,大家乐此不疲。大光浓墨重彩采写了许多当代天津的文化名家,其中不少是我熟悉的前辈,在那些跳跃的文字里,重见他们的音容笑貌,更现一些不曾知晓的生动情节,让我倍感亲切。
报告文学属于非虚构创作,高低优劣决定于作者对素材的占有与把握。在组织报告文学写作活动中,我们发现,有的作品得不到认可,问题大多出现在采访不到位。看郭大光的作品,实在,劲道,庄重,深知他采访中下得功夫,学识上深厚广博。
我特别喜欢郭大光撰写的龚望先生的那篇《风骨绝尘》,它用严谨而形象的语言,将龚老先生的学养、风范与艺德表现得淋漓尽致、恰到好处。描绘人物谈吐、日常交往,生动活泼,情趣盎然;评论艺术创作规律,精到得体,符合法度。我知道,写出这样专业性极强的作品,作者不去阅读大量的古籍书刊,没有厚实的知识积累,是难以胜任的。
郭大光小我两岁,到了这般年纪,还钟爱文学,热情不减,笔耕不辍,这是令人感动的。写下以上文字,向他表示敬意,并望缪斯女神永远相随,陪伴他的快乐人生。